1.那里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写作素材啊
有2个,一个是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另一个是奥斯特洛夫斯基。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俄罗斯作家。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但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同年底,他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
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烈的称赞。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他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是1999年阅读的,直到现在仍记忆忧新,我想应该是文章中主人公保尔的那种钢铁般的、那种永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使我从中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惜时,学会了奋斗,学会了不应虚度年华,学会了面对一切困难。
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大概就在于真实的记述所体现出来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逐步成为革命队伍中具有高度自觉性的战士。这个艰苦的人生锤炼的过程,不仅能让现在已是中年和老年的人重温这部小说在自己成长和成熟的经历中所产生的影响,对于今天我们这一代,也依然能有深刻的启迪。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段曾经被无数中国人当作座右铭的话,今天读起来仍让我们充满激情。这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无疑是崇高的。即使时代变了,体制变了,这种精神仍然值得提倡。物欲横流,竞争激烈,发展个性,强调自——在人心浮躁的今天,人们又在重新呼唤真诚友爱,呼唤正直善良,呼唤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奋不顾身知难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再看一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使人们在深刻反思的同时,重新感悟一次人生的价值,从而使我们今天的脚步走得更坚实。
奥斯特洛夫斯基俄国剧作家。1823年4月12日出生在商人聚居的莫斯科河南区,卒于1886年6月14日。他的父亲当过法官,退休后经商。184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843年肄业。1843~1851年先后在良心法院和商务法院任书记员。1847年开始发表剧作。成名作是喜剧《自家人好算帐》,此剧对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商人阶层作了辛辣讽刺。随后出现短暂的创作危机。在写于1852与1853年的《各守本分》和《贫非罪》中,奥斯特洛夫斯基试图在商人阶层中寻找理想人物,美化了俄国的宗法制社会,反映了保守的斯拉夫派对于他的影响。但剧作家很快摆脱了这种消极的思想影响,19世纪50年代后期相继发表了《肥缺》和《大雷雨》,对沙俄封建农奴制社会进行了无情抨击,标志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
随着19世纪后半期俄国社会资本主义因素的迅速发展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70年代以后的戏剧作品中,强化了对于资产阶级的揭露与批判。在《森林》、《狼与羊》、《没有陪嫁的女人》、《无辜的罪人》等剧作中,他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得无厌,鞭笞了人际关系中金钱交易的冷酷无情。
奥斯特洛夫斯基剧作的戏剧冲突尖锐,其锋芒主要指向19世纪俄国统治阶层中的3类人物:贵族、商人和官僚。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受侮辱、受损害的人们,则寄予深深同情
在有些剧作中,奥斯特洛夫斯基还讴歌了被压迫者对于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大雷雨》中的女主人公卡杰林娜,便被革命文艺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称誉为“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多产的大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近50部剧作,还翻译过莎士比亚、哥尔多尼、塞万提斯的剧本。他同时也是俄国19世纪的一个戏剧活动家,1870年由他倡议成立了俄国戏剧家协会。1886年1月奥斯特洛夫斯基被任命为莫斯科皇家剧院剧目部主任。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在其生前就在俄国广泛上演,俄国19世纪的许多演员都主演过他的剧本,而以上演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著称的莫斯科小剧院也因此获得奥斯特洛夫斯基之家的美誉。
2.那里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写作素材啊
有2个,一个是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另一个是奥斯特洛夫斯基。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俄罗斯作家。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
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但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
同年底,他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
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 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烈的称赞。
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
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他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是1999年阅读的,直到现在仍记忆忧新,我想应该是文章中主人公保尔的那种钢铁般的、那种永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使我从中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惜时,学会了奋斗,学会了不应虚度年华,学会了面对一切困难。
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大概就在于真实的记述所体现出来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逐步成为革命队伍中具有高度自觉性的战士。这个艰苦的人生锤炼的过程,不仅能让现在已是中年和老年的人重温这部小说在自己成长和成熟的经历中所产生的影响,对于今天我们这一代,也依然能有深刻的启迪。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段曾经被无数中国人当作座右铭的话,今天读起来仍让我们充满激情。这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无疑是崇高的。
即使时代变了,体制变了,这种精神仍然值得提倡。物欲横流,竞争激烈,发展个性,强调自——在人心浮躁的今天,人们又在重新呼唤真诚友爱,呼唤正直善良,呼唤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奋不顾身知难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再看一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使人们在深刻反思的同时,重新感悟一次人生的价值,从而使我们今天的脚步走得更坚实。
奥斯特洛夫斯基俄国剧作家。1823年4月12日出生在商人聚居的莫斯科河南区,卒于1886年6月14日。
他的父亲当过法官,退休后经商。184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843年肄业。
1843~1851年先后在良心法院和商务法院任书记员。1847年开始发表剧作。
成名作是喜剧《自家人好算帐》,此剧对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商人阶层作了辛辣讽刺。随后出现短暂的创作危机。
在写于1852与1853年的《各守本分》和《贫非罪》中,奥斯特洛夫斯基试图在商人阶层中寻找理想人物,美化了俄国的宗法制社会,反映了保守的斯拉夫派对于他的影响。但剧作家很快摆脱了这种消极的思想影响,19世纪50年代后期相继发表了《肥缺》和《大雷雨》,对沙俄封建农奴制社会进行了无情抨击,标志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
随着19世纪后半期俄国社会资本主义因素的迅速发展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70年代以后的戏剧作品中,强化了对于资产阶级的揭露与批判。在《森林》、《狼与羊》、《没有陪嫁的女人》、《无辜的罪人》等剧作中,他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得无厌,鞭笞了人际关系中金钱交易的冷酷无情。
奥斯特洛夫斯基剧作的戏剧冲突尖锐,其锋芒主要指向19世纪俄国统治阶层中的3类人物:贵族、商人和官僚。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受侮辱、受损害的人们,则寄予深深同情 。
在有些剧作中,奥斯特洛夫斯基还讴歌了被压迫者对于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大雷雨》中的女主人公卡杰林娜,便被革命文艺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称誉为“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多产的大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近50部剧作,还翻译过莎士比亚、哥尔多尼、塞万提斯的剧本。他同时也是俄国19世纪的一个戏剧活动家,1870年由他倡议成立了俄国戏剧家协会。
1886年1月奥斯特洛夫斯基被任命为莫斯科皇家剧院剧目部主任。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在其生前就在俄国广泛上演,俄国19世纪的许多演员都主演过他的剧本,而以上演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著称的莫斯科小剧院也因此获得奥斯特洛夫斯基之家的美誉。
3.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挫折中奋斗的事迹的作文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Островский.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1904~1936),苏联作家。尼古 拉·阿耶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04年9月29日出生在乌克兰洛文斯克省维里亚村,父亲是酿酒工人,母亲是地主家的厨娘。奥斯特洛夫斯基只上到小学三年级,10岁就去给地主放牛,11岁到食堂车站当童工,后来在发电厂当助理司炉。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1923年到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在一次车祸中,他的右膝受到重撞,被迫离开工作岗位。1926年7月与女工拉·波·马秋克结婚。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但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1927年底,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壮大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两个月后小说截稿,他把小说封好让妻子寄给敖德萨科托夫骑兵旅的战友们,征求他们的意见,战友们热情地给予小说好评,可万万没想到,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
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烈的称赞。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4年底,他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但只创作完第一部,后人根据他的思路才把此书写完。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不过他的出生地却在乌克兰。父亲是酿酒厂的制曲工人,也曾在外村或城里打零工.还当过五年邮差。他到过彼得堡,服过兵役,接触过进步的大学生,知道一些革命者与沙皇作斗争的故事。母亲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去给人家干活,放鹅、种菜、照看孩子。他们婚后生下六个儿女,夭折了两个。奥斯特洛夫斯基最小,上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母亲除了做家务带孩子,还替人家做针线,当女佣。他十岁那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家为逃避战火,辗转到达舍佩托夫卡定居。这时,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4.坚强成就奥斯特洛夫斯基作文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相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中的保尔·柯察金就是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中所描写的一切是完全真实的.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外甥女加林娜,近日提供了许多前所未闻的信息.
1991年,苏联解体,文坛解冻,《钢铁》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受到了批判.人们认为,这本书歪曲了历史,违反了生活真实.从大的方面来说,《钢铁》所描写的1915~1932年这段时期,是乌克兰与俄罗斯各族人民经受剧烈社会动荡的年代,接连不断的国内或对外战争,党内多次的斗争和清洗,给人民和党带来了巨大灾难.《钢铁》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只有简单、倾向性的叙述,缺乏客观、全景式的描写.更重要的是,《钢铁》把当年为了实现乌克兰独立而战的民族英雄西蒙·彼得留拉描写成无恶不作的匪帮,这是乌克兰人民难以接受的.
从加林娜的回忆中可以看到,保尔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他参加红军,却“拒绝参加对白军的射击”;他从事“契卡”工作,可又反对“肃反”.但在新版《钢铁》书中看到,在党内的两派斗争中,保尔参加过“反对派”的活动,后来又回到了斯大林的队伍.
《钢铁》一书的出版,同样经历了矛盾和曲折.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初稿“完全写自己的生平”,几次投稿被退回.最后他将书稿投到了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编辑部发现其中许多素材有用,于是派人与他合作.“修订”《钢铁》原稿的是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的两位文学编辑.从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给编辑的信中可以看到,编辑对《钢铁》一书作了许多“指示和修改”,奥斯特洛夫斯基最终妥协,答应“将书重写”.
加林娜举了一个例子:“在《青年近卫军》杂志上发表《钢铁》的最初版本时,真实地反映了奥斯特洛夫斯基与妻子达娅中途分离的关系.但是考虑到党的书报检查,出版社说服他删掉了这一部分.因为在一个‘理想的英雄’那里,妻子也应该是一个‘无可指责的忠诚的同志’.”
《钢铁》一书修改出版后,奥斯特洛夫斯基感觉到,书中主人公保尔与他本人的实际经历有着很大的反差.为了消除当时报刊界对“《钢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和生活史”的误解,他特别声明,“这是小说,不是传记,这不是共青团员奥斯特洛夫斯基传”.这反映出他内心的苦闷.
5.关于作文 有一段是写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我心中的偶像
我心中的偶像便是那著名的英雄保尔·柯察金,他是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这本书以保尔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一个优秀党员的事迹,这本书之所以能永垂不朽,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讴歌了人们为了和平不断追求的信心与勇气,它让我们这些后人都为它的价值而喝彩!
提到这本书我们就不得不谈到本书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基层干部。1904年出生在乌克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他的自传体小说,但是其中确实有大量情节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一样,年幼家贫失学,做过小工,参加红军大过仗,负过伤,后来也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身陷讥梗罐妓忒幻闺潍酣璃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于吃喝、呼吸、等死,于是拿起了唯一还能利用的武器——笔,不,这么说也不准确,因为后来他连笔也拿不动了,而是靠口述,请亲友笔录,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人们爱不释手的读物,我在阅读这部作品时,常常被尼古拉那看似平淡而又充满内涵的语句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不能干部市为了曲折的情节,急于了解事件是怎样发展的,结局又是如何。事件的发展与结局,我早已熟知。我一再地阅读这部作品,知识因为它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激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给我带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半个多世纪以来,多少的年轻人受到它的教育和鼓舞。保尔·柯察金和我国的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等英雄一样,受到我们的崇敬与爱戴。他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干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又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句话已被我作为我人生的座右铭。
的确,我们应该像保尔所说的那样,待到年龄已大时让我们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如果做到了,我想那我们一定也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英雄。
不是要追星吗?那就把保尔作为你心中的偶像吧,只有这样的明星,才会让我们悟出人生的真谛,只有这样的明星才不会让你虚度年华,只有这样的明星才会让你向着目标奋勇冲击……
6.坚强成就奥斯特洛夫斯基作文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相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中的保尔·柯察金就是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中所描写的一切是完全真实的.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外甥女加林娜,近日提供了许多前所未闻的信息.1991年,苏联解体,文坛解冻,《钢铁》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受到了批判.人们认为,这本书歪曲了历史,违反了生活真实.从大的方面来说,《钢铁》所描写的1915~1932年这段时期,是乌克兰与俄罗斯各族人民经受剧烈社会动荡的年代,接连不断的国内或对外战争,党内多次的斗争和清洗,给人民和党带来了巨大灾难.《钢铁》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只有简单、倾向性的叙述,缺乏客观、全景式的描写.更重要的是,《钢铁》把当年为了实现乌克兰独立而战的民族英雄西蒙·彼得留拉描写成无恶不作的匪帮,这是乌克兰人民难以接受的.从加林娜的回忆中可以看到,保尔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他参加红军,却“拒绝参加对白军的射击”;他从事“契卡”工作,可又反对“肃反”.但在新版《钢铁》书中看到,在党内的两派斗争中,保尔参加过“反对派”的活动,后来又回到了斯大林的队伍.《钢铁》一书的出版,同样经历了矛盾和曲折.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初稿“完全写自己的生平”,几次投稿被退回.最后他将书稿投到了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编辑部发现其中许多素材有用,于是派人与他合作.“修订”《钢铁》原稿的是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的两位文学编辑.从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给编辑的信中可以看到,编辑对《钢铁》一书作了许多“指示和修改”,奥斯特洛夫斯基最终妥协,答应“将书重写”.加林娜举了一个例子:“在《青年近卫军》杂志上发表《钢铁》的最初版本时,真实地反映了奥斯特洛夫斯基与妻子达娅中途分离的关系.但是考虑到党的书报检查,出版社说服他删掉了这一部分.因为在一个‘理想的英雄’那里,妻子也应该是一个‘无可指责的忠诚的同志’.”《钢铁》一书修改出版后,奥斯特洛夫斯基感觉到,书中主人公保尔与他本人的实际经历有着很大的反差.为了消除当时报刊界对“《钢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和生活史”的误解,他特别声明,“这是小说,不是传记,这不是共青团员奥斯特洛夫斯基传”.这反映出他内心的苦闷。
7.身残志坚的人写作材料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作家。
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
1923年到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入共产党。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但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
同年底,他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
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 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烈的称赞。
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
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不过他的出生地却在乌克兰的维里亚村。
父亲是酿酒厂的制曲工人,也曾在外村或城里打零工.还当过五年邮差。他到过彼得堡,服过兵役,接触过进步的大学生,知道一些革命者与沙皇作斗争的故事。
母亲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去给人家干活,放鹅、种菜、照看孩子。他们婚后生下六个儿女,夭折了两个。
奥斯特洛夫斯基最小,上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母亲除了做家务带孩子,还替人家做针线,当女佣。
他十岁那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家为逃避战火,辗转到达舍佩托夫卡定居。这时,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奥斯特洛夫斯基十一岁就进当地的火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十四岁进发电厂,给司炉工、电工打下手,也干过锯木柴、卸煤等杂活。他从小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渴望念书,但只断断续续地上过几年学。
在学校里,他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十分活跃,是老师的好助手。他试写过童话、短篇小说和诗歌,在学生自编手写的“杂志”《青春的色彩》上发表过习作。
他还喜欢演话剧,最爱登台扮演具有英雄气概的角色。他几度辍学,大都是由于贫穷,有一次则是因为触犯了教神学课的神父。
于是,这孩子想尽办法借书,甚至把午饭让给报贩吃,换取报刊来看。他在十二岁时就读过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牛虹》,从此,牛虹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坎里。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生于工人家庭。初级教会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做工。
1919年,加入苏俄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同白匪作战。1923-1924年担任共青团工作。
1924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因病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他以惊人毅力写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暴风雨所诞生的》,根据亲身经历,描写苏联青年在革命熔炉中锻炼成长的经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早在1942年就译成中文,书中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成为中国青年的学习榜样。
1936年12月22日,奥斯特洛夫斯基病逝。 现实生活的苦难与沉重,书中人物的坚毅与光辉,使这个男孩懂事、早熟。
他曾帮助布尔什维克地下组织张贴传单、刺探情报。十五岁时,他走在街上,突然发现地下革命委员会的一位成员被一名全副武装的匪兵押着迎面过来。
他不顾一切,猛地朝匪兵扑去。革命者意外获救,他却因此被捕。
这个少年受到严刑拷打,但不吐露片言只字,硬是挺了过来。 红军和起义者击溃了匪军。
同年七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参加共青团;八月,志愿加入红军,随部队上前线,经受战争烈火的考验。 他当骑兵,当侦察员,转战各地。
这个年轻人,不仅跃马挥刀,作战英勇,得到书面嘉奖,而且善于激励战友,显示出宣传鼓动的才能。次年八月,奥斯特洛夫斯基腹部和头部受重伤,在野战医院的病床上度过了经常处于昏迷状态的两个月。
出院后,右眼只保留了五分之二的视力。于是转业来到地方。
他参加过肃反委员会的工作,在铁路总厂担任电工助理,并被选为团支部书记,同时进电工技校学习。十七岁时,带头参加修建一条铁路支线的艰巨工作。
在铁路工地上,不少人被恶劣的条件、疾病和匪帮的偷袭夺去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咬紧牙关,拼命干活。
但在即将竣工时,他双膝红肿.步履艰难,并且感染了伤寒,昏迷不醒,被送回老家。在母亲悉心照料下,他才勉强活了过来。
重返工厂后,他一边劳动,一边在技校学习。伤病之身,经不起过度的辛劳,健康状况越来越糟,他被送进疗养院进行泥疗。
病情稍有好转,又返回基辅,并和许多共青团员一起,在没膝深、刺骨冷的河水中抢救木材。他再次病倒了。
十八岁时,医疗鉴定委员会为他签发了一等残废证明! 他藏起证明,要求安排工作。这以后,当过团区委书记、全民军训营政委、地区团委委员、团省委候补委员。
二十岁入党,并一度担任团省委书记。不幸的是,他又遇上一场车祸,右膝受伤,引发了痼疾,关节红肿胀痛.活动困难,才二十三岁、他就瘫痪了,而且双目逐渐失去视力。
从此,他往返于各地医院,进行治。
8.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事迹
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作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04年9月29日出生在乌克兰维里亚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排行第五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
1923年到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入共产党。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但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
1934年底,他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
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 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烈的称赞。
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
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不过他的出生地却在乌克兰。
父亲是酿酒厂的制曲工人,也曾在外村或城里打零工.还当过五年邮差。他到过彼得堡,服过兵役,接触过进步的大学生,知道一些革命者与沙皇作斗争的故事。
母亲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去给人家干活,放鹅、种菜、照看孩子。他们婚后生下六个儿女,夭折了两个。
奥斯特洛夫斯基最小,上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母亲除了做家务带孩子,还替人家做针线,当女佣。
他十岁那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家为逃避战火,辗转到达舍佩托夫卡定居。这时,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奥斯特洛夫斯基十一岁就进当地的火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十四岁进发电厂,给司炉工、电工打下手,也干过锯木柴、卸煤等杂活。他从小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渴望念书,但只断断续续地上过几年学。
在学校里,他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十分活跃,是老师的好助手。他试写过童话、短篇小说和诗歌,在学生自编手写的“杂志”《青春的色彩》上发表过习作。
他还喜欢演话剧,最爱登台扮演具有英雄气概的角色。他几度辍学,大都是由于贫穷,有一次则是因为触犯了教神学课的神父。
于是,这孩子想尽办法借书,甚至把午饭让给报贩吃,换取报刊来看。他在十二岁时就读过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牛虹》,从此,牛虹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坎里。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生于工人家庭。初级教会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做工。
1919年,加入苏俄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同白匪作战。1923-1924年担任共青团工作。
1924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因病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他以惊人毅力写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暴风雨所诞生的》,根据亲身经历,描写苏联青年在革命熔炉中锻炼成长的经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早在1942年就译成中文,书中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成为中国青年的学习榜样。
1936年12月22日,奥斯特洛夫斯基病逝。 现实生活的苦难与沉重,书中人物的坚毅与光辉,使这个男孩懂事、早熟。
他曾帮助布尔什维克地下组织张贴传单、刺探情报。十五岁时,他走在街上,突然发现地下革命委员会的一位成员被一名全副武装的匪兵押着迎面过来。
他不顾一切,猛地朝匪兵扑去。革命者意外获救,他却因此被捕。
这个少年受到严刑拷打,但不吐露片言只字,硬是挺了过来。 红军和起义者击溃了匪军。
同年七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参加共青团;八月,志愿加入红军,随部队上前线,经受战争烈火的考验。 他当骑兵,当侦察员,转战各地。
这个年轻人,不仅跃马挥刀,作战英勇,得到书面嘉奖,而且善于激励战友,显示出宣传鼓动的才能。次年八月,奥斯特洛夫斯基腹部和头部受重伤,在野战医院的病床上度过了经常处于昏迷状态的两个月。
出院后,右眼只保留了五分之二的视力。于是转业来到地方。
他参加过肃反委员会的工作,在铁路总厂担任电工助理,并被选为团支部书记,同时进电工技校学习。十七岁时,带头参加修建一条铁路支线的艰巨工作。
在铁路工地上,不少人被恶劣的条件、疾病和匪帮的偷袭夺去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咬紧牙关,拼命干活。
但在即将竣工时,他双膝红肿.步履艰难,并且感染了伤寒,昏迷不醒,被送回老家。在母亲悉心照料下,他才勉强活了过来。
重返工厂后,他一边劳动,一边在技校学习。伤病之身,经不起过度的辛劳,健康状况越来越糟,他被送进疗养院进行泥疗。
病情稍有好转,又返回基辅,并和许多共青团员一起,在没膝深、刺骨冷的河水中抢救木材。他再次病倒了。
十八岁时,医疗鉴定委员会为他签发了一等残废证明! 他藏起证明,要求安排工作。这以后,当过团区委书记、全民军训营政委、地区团委委员、团省委候补委员。
二十岁入党,并一度担任团省委书记。不幸的是,他又遇上一场车祸,右膝受伤,引发了痼疾,关节红肿胀痛.活动困难,才二十三岁、他就瘫。
9.身残志坚的人写作材料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作家。
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
1923年到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入共产党。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但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
同年底,他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
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 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烈的称赞。
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
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不过他的出生地却在乌克兰的维里亚村。
父亲是酿酒厂的制曲工人,也曾在外村或城里打零工.还当过五年邮差。他到过彼得堡,服过兵役,接触过进步的大学生,知道一些革命者与沙皇作斗争的故事。
母亲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去给人家干活,放鹅、种菜、照看孩子。他们婚后生下六个儿女,夭折了两个。
奥斯特洛夫斯基最小,上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母亲除了做家务带孩子,还替人家做针线,当女佣。
他十岁那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家为逃避战火,辗转到达舍佩托夫卡定居。这时,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奥斯特洛夫斯基十一岁就进当地的火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十四岁进发电厂,给司炉工、电工打下手,也干过锯木柴、卸煤等杂活。他从小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渴望念书,但只断断续续地上过几年学。
在学校里,他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十分活跃,是老师的好助手。他试写过童话、短篇小说和诗歌,在学生自编手写的“杂志”《青春的色彩》上发表过习作。
他还喜欢演话剧,最爱登台扮演具有英雄气概的角色。他几度辍学,大都是由于贫穷,有一次则是因为触犯了教神学课的神父。
于是,这孩子想尽办法借书,甚至把午饭让给报贩吃,换取报刊来看。他在十二岁时就读过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牛虹》,从此,牛虹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坎里。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生于工人家庭。初级教会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做工。
1919年,加入苏俄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同白匪作战。1923-1924年担任共青团工作。
1924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因病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他以惊人毅力写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暴风雨所诞生的》,根据亲身经历,描写苏联青年在革命熔炉中锻炼成长的经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早在1942年就译成中文,书中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成为中国青年的学习榜样。
1936年12月22日,奥斯特洛夫斯基病逝。 现实生活的苦难与沉重,书中人物的坚毅与光辉,使这个男孩懂事、早熟。
他曾帮助布尔什维克地下组织张贴传单、刺探情报。十五岁时,他走在街上,突然发现地下革命委员会的一位成员被一名全副武装的匪兵押着迎面过来。
他不顾一切,猛地朝匪兵扑去。革命者意外获救,他却因此被捕。
这个少年受到严刑拷打,但不吐露片言只字,硬是挺了过来。 红军和起义者击溃了匪军。
同年七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参加共青团;八月,志愿加入红军,随部队上前线,经受战争烈火的考验。 他当骑兵,当侦察员,转战各地。
这个年轻人,不仅跃马挥刀,作战英勇,得到书面嘉奖,而且善于激励战友,显示出宣传鼓动的才能。次年八月,奥斯特洛夫斯基腹部和头部受重伤,在野战医院的病床上度过了经常处于昏迷状态的两个月。
出院后,右眼只保留了五分之二的视力。于是转业来到地方。
他参加过肃反委员会的工作,在铁路总厂担任电工助理,并被选为团支部书记,同时进电工技校学习。十七岁时,带头参加修建一条铁路支线的艰巨工作。
在铁路工地上,不少人被恶劣的条件、疾病和匪帮的偷袭夺去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咬紧牙关,拼命干活。
但在即将竣工时,他双膝红肿.步履艰难,并且感染了伤寒,昏迷不醒,被送回老家。在母亲悉心照料下,他才勉强活了过来。
重返工厂后,他一边劳动,一边在技校学习。伤病之身,经不起过度的辛劳,健康状况越来越糟,他被送进疗养院进行泥疗。
病情稍有好转,又返回基辅,并和许多共青团员一起,在没膝深、刺骨冷的河水中抢救木材。他再次病倒了。
十八岁时,医疗鉴定委员会为他签发了一等残废证明! 他藏起证明,要求安排工作。这以后,当过团区委书记、全民军训营政委、地区团委委员、团省委候补委员。
二十岁入党,并一度担任团省委书记。不幸的是,他又遇上一场车祸,右膝受伤,引发了痼疾,关节红肿胀痛.活动困难,才二十三岁、他就瘫痪了,而且双目逐渐失去视力。
从此,他往返于各地医院,进行治。
10.有关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平事迹
奥斯特洛夫斯基除了进行创作外,还翻译过不少外国剧本,其中有莎士比亚,W.、戈齐,C.、哥尔多尼,C.、塞万提斯‧萨维德拉,M.de等人的作品。
他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1865年,他发起成立了莫斯科演员联社。
1870年,由他倡议组织了俄国剧作家协会。经他和鲁宾斯坦多方努力,于同年创办了演员训练班,培养了萨陀夫斯基、萨陀夫斯卡雅、马克歇耶夫等一群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在他的倡议下还创办了模范人民剧院。 1886年1月,奥斯特洛夫斯基被任命为莫斯科各皇家剧院的艺术总管理人。
但还未能充分展开他对于剧院制度的改革和戏剧艺术的提高,便于6月14日在谢雷科沃(现为柯斯特罗姆州奥斯特洛夫斯基区)逝世。 创作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年代,正逢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他的作品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变化。他自己曾说,他是遵循果戈理的创作道路的。
他坚持揭露社会的不良风气,用讽刺的笔触来描绘当时社会的众生相。于是初露头角的商人阶层的粗暴和幼稚,新兴资产阶级和蜕化中的农奴主、地主的虚伪奸诈、残酷无情,贵族和官僚的愚昧、堕落等等,都成为他剧中人物的特点。
早期的作品,如《各守本分》(1852)、《贫非罪》(1853)、《切勿随心所欲》(1854)等,在思想上带有美化俄国宗法制的倾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涅克拉索夫对这些作品提出过批评。
随着19世纪50、60年代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他的创作进入新的阶段。从1856年起,几乎所有的新作都发表在涅克拉索夫和谢德林主编的《现代人》杂志上。
这时期的作品,包括著名的《大雷雨》,具有较明显的暴露社会和暗示革命的倾向,因而受到反动势力的围攻。奥斯特洛夫斯基不得不暂时放下迫切的社会题材,转而写作历史剧。
从19世纪60年代末起,又重新面对现实,并出现了创作的高潮。从1868年一直到80年代初,他的作品大都在涅克拉索夫和谢德林主编的《祖国纪事》杂志上发表。
包括讽刺喜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内的一系列剧本,对农奴制残余中蜕化出来的新型实业家和欧化商人进行了嘲讽。稍后的诗剧《雪女》(1873),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没有陪嫁的女人》等几个剧本描绘了才能卓越的俄罗斯妇女在当时虚伪、自私的社会中备受摧残的悲剧命运。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全部剧作,按其内容的性质和人物所属的阶层,大体可以分5大类。
描写商人生活的剧本:《全家福》(1847)、《自家人好算帐》(1850)、《非己之长,勿充内行》(1853)、《贫非罪》(1854)、《他人饮酒自己醉》(1856)、《节日好梦饭前应验》(1857)、《大雷雨》(1860)、《一知己胜两新交》(1860)、《莫管闲事》(1861)、《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861)、《孰能无过,孰能免祸》(1863)、《艰苦的日子》(1863)、《小丑》(1864)、《炽热的心》(1869)、《人无千日好》(1871)、《真理固好,幸福更佳》(1877)、《最后的牺牲》(1878)、《心非铁石》(1880)等。这些剧本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用否定的态度描绘了商人。
关于人民生活的剧本:《切勿随心所欲》(1834)、《闹市》(1865)等。在这些剧本中,作者描写的是从农民转变为小商人、小市民的一些人。
他们保持着民间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剧本有些类似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民歌风味,曾被改编为歌剧。
描写小官吏生活的剧本:《穷新娘》(1852)、《肥缺》(1857)、《深渊》(1866)、《贫人暴富》(1872)、《富新娘》(1876)等。 表现所谓“社会头面人物”的剧本:《意外事》(1851)、《女弟子》(1851)、《性格不合》(185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1868)、《来得容易去得快》(1870)、《森林》(1871)、《血 饭》(1874)、《狼与羊》(1875)、《没有陪嫁的女人》(1879)、《名伶与捧角》(1882)、《美男子》(1883)、《无辜的罪人》(1884)、《世外事》(1885)等。
这些剧本揭露了贵族地主和社会名流们的丑恶灵魂。 历史剧:《柯兹玛‧扎哈罗维奇‧米宁苏霍鲁克》(1862)、《僭主德米特里与瓦西利‧隋斯基》(1866)、《土辛诺》(1867)等。
奥斯特洛夫斯基写历史剧是逃避现实,抵御迫害,但主题是积极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还有与索洛维约夫合写的《别鲁根的婚事》(1878)、《蛮女人》(1880)、《有光无热》(1881),与聂维仁合写的《妄想》(1881)。
戏剧观点和写作方法 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剧本应该是为全体人民而写的”。戏剧比其它一切文学作品更接近广大人民。
舞台上演出的戏,要写得强而有力,要有巨大的戏剧性和热烈的真诚的感情,要有生动而有力的人物。在所有俄国古典作家中,他的剧本占演出剧目的绝大多数。
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写人民的生活,为人民写作,丝毫不会降低戏剧文学的价值,相反,“它可以增加它的力量,使它不致庸俗和堕落;只有那真正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永垂不朽。这样的作品,迟早总会被别的民族,而最后被全世界所理解和欣赏”。
奥斯特洛夫斯基每写一部剧本,都要对他所描写的事物作深。
转载请注明出处开心阅读网 » 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文素材